香港在市政固体废物管理上面临巨大挑战,其中餐厨垃圾占比高达 30% —— 在 2021 年,每日约有 3,400 吨被送往堆填区。但好消息是,香港正在积极行动!环境保护署(EPD)正推进一项多管齐下的策略来减少、收集和回收餐厨垃圾,以实现《香港废物管理蓝图 2035》的目标。
如何减少和收集餐厨垃圾?
EPD 的工作从源头减量开始。
- “惜食香港运动” 通过《惜食约章》和推动食物捐赠等措施,鼓励市民减少源头浪费。自该计划启动以来,人均家庭餐厨垃圾弃置量已下降 14%!
对于无法避免的餐厨垃圾,收集是关键。
- 大型餐厨垃圾收集试点计划 已全面覆盖港岛、九龙、新界及离岛。尽管疫情曾带来影响,该计划目前已从 450 多个地点(包括街市、熟食中心、酒店和食品工厂)每日收集超过 150 吨 商业及工业餐厨垃圾。
- 住户餐厨垃圾 占所有堆填餐厨垃圾的约 70%,是重中之重。
- 公营房屋屋邨餐厨垃圾收集试验计划 于 2022 年 10 月启动,采用具备防溢出及除臭功能的智能回收桶。居民可通过“惜食电子奖励计划(綠綠賞)”获得奖励。
- 计划初期涵盖 5 个屋邨(34 座大厦),并于 2023 年 3 月扩展至 4 个屋邨(32 座),目标是在 2023-24 年度扩大至 100 座大厦。参与率令人鼓舞,首批屋邨约有 40% 住户在三个月内积极使用。
- 私人物业: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下拨款 1 亿港元,支持安装智能餐厨垃圾回收桶。目前已批出 28 个项目,覆盖约 15 万名居民。
- 餐饮业:全港约有 17,000 间餐馆,收集工作具有挑战性。试点计划正在测试具成本效益的方法:
- 在湾仔、深水埗等区利用垃圾收集点
- 在大埔、元朗设立专门收集点
- 目前已有超过 50 家餐厅参与,累计收集约 14 吨 餐厨垃圾。
- 源头预处理:EPD 在大型或偏远餐厨垃圾源头(如批发市场)试行现场预处理设备。此过程可去除杂质,将垃圾转化为浆液存入密封罐,减少收集频率并降低下游处理成本。
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垃圾?
这正是“点石成金”的环节——把垃圾变成能源与资源!
- 小蚝湾的 O·PARK1 自 2018 年起投入运作,每日可处理 200 吨 餐厨垃圾。
- 北区的 O·PARK2 正在建设中,预计于 2024 年启用:
- 采用厌氧消化技术,每日处理 300 吨 餐厨垃圾
- 年产 2,400 万千瓦时电力,除满足自身用电,还可为 5,000 户家庭供电
- 同时生产堆肥,并在施工阶段实现碳中和,曾获生态设计奖项
- 扩大共厌氧消化技术:
- 大埔污水处理厂 的设施将扩建,未来可处理 500 吨/日
- 沙田污水处理厂 将于今年启动试验(50 吨/日)
- 另有试验每日将 10 吨动物废弃物 送往 O·PARK1 或污水厂进行厌氧消化处理
展望未来
到 2030 年代中期,香港的目标是每日具备 1,500 吨以上 的处理能力,足以应对所有可收集的餐厨垃圾。
随着 “都市固体废物收费计划” 的即将实施,以及不断扩展的收集与处理网络,香港正稳步建立所需基础设施,以减少对堆填的依赖,并为餐厨垃圾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体系。
附件下载:
立法会文件 CB(1)333/2023(05) – O.PARK2 2023 报告(PDF 格式)
